课程简介

人文學,其特色在於「慢熱」,需要耐心細嚐、咀嚼古聖先賢的智慧結晶與其文字背後所隱含的真正意義。史記系列課程將透過對《史記》一書的導讀,引領同學們探究史學之「真」與「善」。

课程大纲

第一週導論

第二週第一講與太史公自序(一)(主題:什麼是責任?)

第三週第二講太史公自序(二)(主題:以俟後世聖人君子)

第四週第三講報任少卿書(主題:誰為為之?孰令聽之?)(上)

第五週第三講報任少卿書(主題: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下)

第六週第四講五帝本紀(主題:好學深思,心知其意)

第七週第五講吳太伯世家(主題:道德與成敗)

週第六講伯夷列傳(主題: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第九週第七講伯夷列傳(主題: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课程说明

課程概述
《史記》不僅為中國之史學經典名著,同時還兼有經、史、子、集四部之特質,乃中國文化中最可寶貴之一大遺產。其縱述自軒轅迄漢武兩千年事,原始察終,見盛觀衰,非僅一代良史,明為百王大法。太史公自詡此書「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以雄深雅健之文字,發揮其獨特之思想,故後人譽之為「千古之絕唱」。研讀此書者,亦當以讀大著作之心為之,好學深思以探究史公之作意,始能真有所獲。

授課形式
本課程是讀書課,故以講授為主。由於時間上的限制,將採取選講精華的方式,以便同學依類追尋,自行研究。本課程是針對歷史系同學而開設,因此重心不在講授國文,把《史記》當成單獨的一篇篇文章來欣賞;而是講授史學經典名著,把百三十篇當作一個整體,以選讀各篇為實例,來看太史公的史學與思想。

先修知識
修習本課程的同學,不需專業基礎,但希望您是:
一、對中國文化和史記有基本的尊重態度;
二、對中國歷史有興趣,並希望了解學習歷史的功用;
三、有基本的中文聽、說、讀、寫之能力,並能運用普通中文。

参考资料

1.(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北京中華書局點校,《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初版、2013年新版。臺北鼎文書局、宏業書局等有初版之景印本。


2.(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臺北鼎文書局、宏業書局等有景印本。


3.(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日)瀧川資言考證,《史記會注考證》,東京:史記會註考證校補刊行會,1957年。景印版本眾多,如臺北:宏業、大安、萬卷樓等;北京:新世界,2009年。


4.余英時撰,〈怎樣讀中國書〉,收入氏著《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氏著《現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5.(清)包世臣撰,〈復石贛州書〉,《藝舟雙楫》論文二,收入商務版《國學基本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安吳四種》,臺北:文海,1968年;《包世臣全集》,合肥:黃山書社,1993年。


6.錢穆撰,〈太史公考釋〉,收入氏著《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臺北:聯經,《錢賓四先生全集》,1995年;臺北:東大,1976年;北京:九州,《錢穆先生全集(新校本)》,2011年。


7.阮芝生撰,〈司馬遷之心──〈報任少卿書〉析論〉,收入《臺大歷史學報》第26期,2000年12月。


8.阮芝生撰,《從公羊學論春秋的性質》,臺北:臺大文學院,1969年;北京:華夏出版社,2013年。

9.呂世浩撰,《從五體末篇看《史記》的特質》,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8年。10.呂世浩撰,《從《史記》到《漢書》——轉折過程與歷史意義》,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以上部分書籍、論文,當有其他版本,不限於此處所列者。以上參考資料,僅供各位同學課餘閱讀。

拓展阅读

其他

主讲教师

MOOCx   

暂无简介

呂世浩   中國古代史

北京大學考古學博士,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博士,曾就讀傳統私塾近二十年,現任教於台大歷史系。於網路上開設MOOC課程「秦始皇」及「史記一」,總修課人數超過十六萬人。

课程助教

  • 台大

  • max0423kimo

相关课程推荐

  • 正在进行
    中国古代史
    本课以中国古代政治史、制度史演变的大势为主要线索,使同学对中国古代史的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框架。本课同时关注中华民族形成、中国版图形成等重大问题的历史进程,并努力把握各个历史阶段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济、社会发展演变上的特色。在讲授过程中,将历史学的知识性与学术性相结合,尽量吸取学界较新研究成果,希望增强同学们对中国古代史的兴趣并引发同学们的思考。
  • 正在进行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是近几年国内政治学界和历史学界出现的新的研究热点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学界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许多成果,但尚未形成规模和系统,许多重要问题还有待深入开拓。本课程将重点介绍学界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尝试性地探讨中国古代政治模式与形态发展的基本线索,同时向学生展示学界已经出现的几种较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和关注政治文化问题,鼓励少数学生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 正在进行
    东南亚文化
    本课程主要讲授东南亚宗教、民俗、服饰、饮食、建筑等方面的内容,以及中国、印度、阿拉伯与西方各种文化类型在该地区的传播和影响,使学生对东南亚文化的共性与各国的特殊文化现象,对东南亚各国的文化发展过程,对东南亚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有所了解,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

恭喜,报名成功

进入学习中心

恭喜,报名成功

确定

请进入开课界面预览

确定

X

请去您的邮箱验证

还没收到验证邮件?

1. 试试去广告邮件、垃圾邮件目录看看

2. 再次发送验证邮件

对不起,班次容量已满

请报名下一班次

知道了~!

对不起,您没有操作权限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