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家庭中,但恰恰因为如此,很少会有人去想家庭对我们、对社会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借用苏轼的名言,我们不能识得家庭的真面目是因为我们置身在家庭之中。“导论”就是要帮助大家跳出自身的局限,认识到家庭对自身、对社会的意义,理解为什么“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课程大纲

本课程分为六周,每周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周:绪论


介绍本课程教学目的,阐述了家庭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对家庭社会学的核心概念亦有概述性的论及。


第二周:研究方法


介绍了家庭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指出了社会调查在家庭社会学研究中的基础性意义,尤其强调了“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在家庭社会学研究中的重大作用。


第三周:家庭的成立


论及的是作为现代家庭基础的婚姻,指出了婚姻的特征,阐述了处于男女双方互动过程中的婚姻关系的维系和解除的社会限制以及改善婚姻关系的一些操作性技术。


第四周:家庭功能


讨论家庭功能,分析了城乡家庭功能的沿革和家庭功能的现状,指出了家庭功能在社会影响下可能的变迁方向以及这种变迁对社会的意义。


第五周:家庭结构


重点讨论家庭结构,指出了在特定的中国社会制约下家庭结构的特点以及它目前所发生的变迁,还有这种变迁背后的文化和制度方面的含义。


第六周:家庭关系  


阐述中国家庭内家庭关系的特点、影响家庭关系的因素以及家庭关系的改变何以成为家庭制度变迁的一个标志等问题


课程说明

家庭是个体在人生经历中接触最早、生活在其中时间最长的社会生活群体。但是家庭生活的和谐是需要人生的智慧的。因为家庭是是社会的一个因子,所以家庭又是我们观察和了解社会的窗口,而只有真正了解了社会,我们也才有可能处理好家庭中发生的种种问题。学习家庭社会学,实用的方面,就是要在掌握家庭社会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和基本概念,认识家庭在社会影响下自身演变的规律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社会洞察力和人生智慧,从而获得对家庭真谛和家庭生活真谛的领会与体悟,在为自己谋取家庭生活的幸福的同时也为社会的安定贡献一份力量。


因此,我们为课程设定的目标是:跳出自身局限,认识家庭真谛!




参考资料

1、安德烈.比尔基埃等主编:《家庭史》,三联书店1998年出版。


道格拉斯 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出版。


2、赖因哈德.西德尔:《家庭的社会演变》,王志乐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


3、马克.赫特尔:《变动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视》,宋践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4、迈克尔.米特罗尔、赖因哈德.西德尔:《欧洲家庭史》,华夏出版社1987年出版。


5、费孝通:1.《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出版;2.《生育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6、雷洁琼主编、杨善华、蔡文眉副主编:《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婚姻家庭的新变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7、陆学艺、李培林主编:《中国新时期社会发展报告(1991—1995)》,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8、潘允康:《家庭社会学》重庆出版社1986年出版。


9、汝信、陆学艺、单天伦主编:《1998-2000年:中国社会形势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1999年出版。


10、沈崇麟、杨善华主编:《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11、沈崇麟、杨善华、李东山主编:《世纪之交的城乡家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12、王玉波:《中国古代的家》,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5年出版。


13、杨善华:《经济体制改革与中国农村的家庭和婚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14、杨善华、沈崇麟:《城乡家庭—市场经济与非农化背景下的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15、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国家统计局社会与科技统计司编:《中国性别统计资料》1990-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年出版。


16、拉斯洛.切—索姆巴蒂:《社会与家庭相互作用的模式化》,《国外社会科学杂志》第八卷第四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编辑出版,1991年11月。


17、杨善华、沈崇麟:《改革以来我国大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格局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18、杨善华、孙飞宇:《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5期。


19、杨善华:《中国城市家庭变迁中的若干理论问题》,《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3期。


20、张永健:《家庭与社会变迁》,《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2期。


21、杨善华,《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家庭三十年——一个社会学的视角》,《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22、杨善华,《中国当代城市家庭变迁与家庭凝聚力》,《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23、杨善华编:《亲历现代中国:北京民众的生活智慧与情感体验》,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


24、Myron L. Cohen, HOUSE UNITED HOUSE DIVIDED, THE CHINESE FAMILY IN TAIWA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


25、William J. Goode, THE FAMILY, Prentice-Hall, INC., 1982。


26、Andrew J. Cherlin, PUBLIC AND PRIVATE FAMILIES , McGRAW-HALL, INC., 1996。


27、John & Glenna D. Spitze, FAMILY TIES,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6。


拓展阅读

其他

作业及考核形式

作业共有五次,分别在第二到六讲,采取同伴评价的方式,但教师在学生提交作业后也会给出一个要点式的参考答案。


(1)课后作业根据教学目标,拟安排文本分析和调查统计数据的分析。大体上是文本分析三次,统计数据分析两次。


(2)文本分析由教师提供田野调查时对被访人叙述的摘要,交由学生分析被访人家庭状况。


(3)数据分析亦是由教师提供数据,由学生对数据所反映某地或某几个地方的家庭状况做出分析。


(4)最后课程结束的考核也采取这样的方式。教师给出答案的要点。


主讲教师

杨善华   教授

杨善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生于1947年,1981-1984年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工作,1984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1991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副主任。他致力于家庭社会学的研究。是国家哲学与社会科学“六五”与“七五”规划重点课题的主要成员之一。

课程助教

  • 倪羌頔

相关课程推荐

  • 正在进行
    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下)
    任何对人类社会现象有兴趣的人,只要具备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初高中统计知识与运用能力的人,都可以修读这门课程。修读这门课程,最起码能让您活得更加明白。
  • 正在进行
    政治学概论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对当今政治学研究的概貌有较全面的了解,并希望为有兴趣的同学提供一个进一步钻研的简单路径图。在学科概论部分,本课程将介绍政治和政治学的基本概念、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之后,本课程将依次介绍政治学的几个主要领域: 国际政治、比较政治和政治哲学。通过课堂讲授和课下阅读,本课程将帮助同学们思考:政治生活对于人类有何重要意义;现代国家和国际体系是在怎样的历史过程中诞生和发展的;如何认识现代国家的各项制度安排,各种政治行为者怎样互动;围绕良好的政治生活,人类又在价值层面上提出了哪些理想和反思。总之,无论是否具有政治学专业背景,本课程都将为学生如何成为更好的公民提供启示。
  • 正在进行
    全球健康传播系列讲座课程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南南合作背景下的全球健康传播”暨“健康传播前沿问题研究”系列讲座近日正式开讲。本课程正是以该讲座资源为依托,围绕如何在南南合作的视角下研究全球健康传播这一主旨,重思全球健康传播的认识论,丰富全球健康传播的中国话语及整体话语体系,形成系列讲座课程。讲座将从跨学科创新的角度,拟从南南合作、区域与国别研究、卫生外交、全球健康、国际传播等领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与一线工作者交流学术与实践经验,共同完成“全球健康传播系列讲座课程”的制作与开发。

恭喜,报名成功

进入学习中心

恭喜,报名成功

确定

请进入开课界面预览

确定

X

请去您的邮箱验证

还没收到验证邮件?

1. 试试去广告邮件、垃圾邮件目录看看

2. 再次发送验证邮件

对不起,班次容量已满

请报名下一班次

知道了~!

对不起,您没有操作权限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