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
地理学以地球表层的人地关系作为研究的核心,强调整体性和个体性,而“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是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景观及其组成要素和自然现象在空间上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机理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本门课程是《自然地理学概论》的下篇——地质过程与生物循环。具体讲授的内容包括:(1)地球表层系统内物质循环过程中的固体地球物质循环和地球化学生物循环过程;各个循环过程的主要驱动力及特点。(2)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特征,包括地球表层系统的圈层结构、时间结构、地域结构和时空尺度;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分为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地球表层系统的概念模型,分为地球表层系统的驱动力量和控制过程。 与本门课程同时开放的《自然地理学概论》上篇——太阳辐射与气候形成,主要介绍太阳能在大气、陆地和海洋之间的传输转化过程,以及由其引起的大气和海洋运动、地球表层气候形成等,欢迎同学们选择学习!
课程大纲
本慕课是2016年“北大助教建设型MOOC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感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孙元亨同学及深圳研究生院黄乔同学对本课程的贡献。
单元1-地球形态与内力地质作用
单元2-外力地质作用与岩石循环
单元3-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单元4-土壤养分系统与土壤分类
单元5-生态系统组成及其能量流动
单元6-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单元7-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与性质
单元8-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与概念模型
课程说明
本门课程是基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开设的国家级精品课程《自然地理学概论》而设计与制作的,授课教师团队包括陈效逑教授、赵昕奕副教授和蒙吉军副教授。希望同学们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加深对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的了解,掌握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思想,培养和形成地理学思维,也为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
陈效逑. 自然地理学原理(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拓展阅读
重新发现地理学: 与科学和社会的新关联. 学苑出版社,2002.
理解正在变化的星球. 科学出版社, 2011.
其他
先修知识
无,具备基本中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知识更加。
时间投入
课程强度不大,每周需投入2-3小时来完成教学视频学习和练习题
考核方式
平时作业90%(其中包括一次综合实践作业,由同伴互评打分)
期末考试10%
完成要求
总成绩达到70%及以上为合格
主讲教师
陈效逑 自然地理学
陈效逑,男,1958年1月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并留校任教,1990年由国家公派赴德国气象局做访问学者,1991年转入法兰克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4年11月获博士学位。1995年1至3月,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从事农业气候研究;1995年4月至1997年3月,在北京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7年留校并任职副教授,2003年任职教授。2002年以来担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和城市与环境学院副院长。2005年当选国际生物气象学会常务理事和物候学委员会主席。此外,还担任或曾担任中国民主建国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督学、教育部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地理学分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课程助教
孙元亨
冯菲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