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介绍质的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在研究中的具体运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对这一研究方法及其所基于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获得比较基本的了解和理解,并能在自己的研究中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操作方法,独立开展初步的研究工作。 对于一般的质性研究方法学习者来说,如何完成一个完整的质性研究的所有操作性步骤是急切需要的。然而,真实的研究过程并不是一环套一环的刻板僵化的道路,讨论如何去“做研究”才是真的。一个研究者如何进入实地搜集资料?搜集什么资料才合适?如何将田野笔记或图片编码成可用的资料?在分析质性访谈资料时如何一步一步提炼出核心问题?如何做出结论,甚至抽象出理论?这是研究实践中经常遇到的操作性问题。当然,其中也需要考虑很多理论问题和方法论问题。 在这系列课程中,授课教师将结合自己十余年来自己的研究经验、给全日制研究生教授质性研究方法中遇到的常见议题,以及很多想要用质性方法完成课题申报和课题研究的经验,来分享质性研究的方法、技巧、程序和路径。 不论本课程强调的是哪种“法宝”,绝对不是说“这是唯一的办法”,只能说它对教师本人的研究实践、教学或写作来说是有用的。在课程中教师想要想尽量说出研究过程的“背后的故事”,以及这些故事的精心设计过程或在实践中的各种遭遇。
课程大纲
第1讲 质性研究方法:研究信念与风格体验
1.1研究信念
1.1.1.人类社会生活领域的控制模式(00:04:17)
1.1.2.何为一个好的质性研究者(00:04:32)
1.1.3.质性研究的信念(00:03:30)
1.2.风格体验
1.2.1.研究现象(00:04:59)
1.2.2.聚焦研究问题(00:07:07)
1.2.3.定义重要概念(00:05:56)
1.2.4.进入研究现场(00:06:11)
1.2.5.搜集资料(00:03:09)
1.2.6.分析资料(00:05:17)
1.2.7.撰写报告(00:07:29)
1.3.质性研究的定义及解释
第2讲 质性研究的基本特征
2.1. 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
2.2.自然式的情境
2.3.互动式的探究过程
2.4.关注意义
2.5.好的质性研究的评价标准
第3讲 确定研究主题与研究目的
3.1.从自己的立足点出发
3.1.1.个人经历与个人史
3.1.2.学术好奇心
3.1.3.在传统中确认
3.2.研究目的
3.2.1.个人的目的
3.2.2.实践的目的
3.2.3.认知或学术的目的
第4讲 质性研究设计
4.1.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4.2.操作性定义与研究框架
4.3.研究方法选择
4.4.资料分析与研究总结
第5讲 如何做访谈
5.1.非正式的对话访谈
5.2.一般性访谈导引法
5.3.标准化开放式访谈
5.4.访谈前的内容准备
5.5.访谈问题的时间框架和序列
5.6.访谈问题的组织
5.7.访谈者的态度
第6讲 如何做观察
6.1什么是观察
6.2观察的类型
6.3如何分析图像资料
第7讲 质性资料分析(1):接触摘要单和微分析
7.1.把握资料的整体:做接触摘要单
7.2.把握资料的细节:本土概念和感知概念
7.3.资料片段的分析(1):微分析
7.4.解释矩阵与故事线
7.5.资料片段的分析(2):提问法
7.6.形成编码表
第8讲:质性资料分析(2):从编码到结论
8.1.资料分析中的常见问题
8.2.开放编码
8.3.建立代码的三种方式
8.4.编码中要注意的状况和问题
8.5.形成分析框架和做出结论
课程说明
参考资料
拓展阅读
其他
主讲教师
林小英 副教授
林小英,博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政策研究、质性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取向在于以教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视角研究公共教育政策,注重以经验研究为基础、导向理论的一般化及至为决策咨询服务。教学致力于“教育政策研究基础”、“公共政策评估与分析”和“质性研究方法”等。出版《教育政策变迁中的策略空间》(独著)、《教育政策研究基础》(合编)等,论文发表的代表性作品有《促进大学教师卓越教学:从行为主义走向反思性认可》、《分析归纳法与连续比较法:质性研究的两种研究路径》、《普通高校招生多元录取机制的“理念型建构”:因果适当还是意义适当?》、《理解教育政策:现象、问题和价值》、《中国教育政策过程中的策略空间:一个对政策变迁的解释框架》等。获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北京大学第十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突出贡献奖、北京大学平民学校优秀教师志愿者等;荣获黄廷方-信和青年杰出学者、北京大学未名学者等称号。担任北京大学教育质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领导与政策系副主任、中国教育法律与政策学会理事,埃及开罗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
课程助教
xueying20102010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