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
“景观自然系统与评价”为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理科(地理学)景观设计学研究生专业、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修课程(3学时、3学分);因应国内规划与设计教育实际状况,本科毕业生自然科学知识缺乏,到研究生阶段深入学习需要补充相关知识的实际需要,开设这个课程。 景观设计学和风景园林学的对象是土地系统。理解土地系统需要掌握包括土地现象、过程和作用原理的基本知识,相关的知识分散在:地质学、地貌学、气象气候学、水文学、植被与植物地理学、土壤与土壤地理学、区域景观系统、景观分析与评价、景观保护等学科和书籍中,系统把握即使是教师都非常困难。 课程对校内立足于满足MSLA/MLA研究生学位课程要求,对校外为兄弟院校和广大从业者获得相关知识。
课程大纲
章节 | 课程题目 |
1地质系统 | 1.1课程介绍 |
1.2关于地球的知识 | |
1.3造岩矿物 | |
1.4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 |
2地貌系统 | 2.1本讲概述 |
2.2地貌景观上 | |
2.3地貌景观下 | |
2.4内动力地貌 | |
2.5火山地貌主要类型 | |
2.6火山碎屑沉积地貌 | |
2.7河流侵蚀地貌 | |
2.8河流堆积地貌 | |
2.9河流与人类 | |
2.10 海岸地貌 | |
2.11 海水的搬运与沉积作用 | |
2.12 研究海岸地貌的意义 | |
2.13 喀斯特地貌 | |
2.14 溶蚀地貌 | |
2.15 与喀斯特地貌类似的地貌类型 | |
2.16 丹霞地貌 | |
2.17 丹崖地貌 | |
2.18 石蛋地貌 | |
2.19 黄土地貌 | |
2.20 黄土地貌类型 | |
2.21 风成地貌 | |
2.22 风积地貌 | |
2.23 半固定沙丘 | |
2.24 干荒漠地区沙漠景观 | |
2.25 冰川地貌 | |
2.26 冰川地貌类型 | |
2.27 冰原地貌 | |
2.28 灾难性地貌 | |
2.29 地震 | |
2.30 地貌你学会了什么? | |
3大气系统 | 3.1 小气候 |
3.2 森林气候 | |
3.3 城市气候 | |
3.4 气旋与反气旋 | |
3.5 龙卷风的介绍与反气旋类型 | |
3.6 云的类型 | |
3.7 降水的地理分布 | |
3.8 全球环流 | |
3.9 季风环流 | |
3.10 气团和锋 | |
4水文系统 | 4.1 湖泊 |
4.2 沼泽和地下水 | |
4.3 地下水 | |
4.4 地下水下 | |
4.5 地形要素1 | |
4.6 地形要素2 | |
4.7 地形要素3 | |
4.8 水情要素1 | |
4.9 水情要素2 | |
4.10 河川径流河流补给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 |
4.11 地球表层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 | |
4.12 缺水国家与类型 | |
4.13 海气的相互作用 | |
5土壤系统 | 5.1 土壤系统简介 |
5.2 土壤的形态 | |
5.3 土壤的组成 | |
5.4 土壤的组成下 | |
5.5 土壤的物理性质 | |
5.6 土壤的性质 | |
5.7 土壤的形成 | |
6植被系统 | 6.1 植物的生态因子与生存条件 |
6.2 植物的生态适应性的综合性 | |
6.3 植物群落的概念 | |
6.4 植被的概念 | |
6.5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
6.6 植被与气候的关系 | |
6.7 我国的灌丛植被 | |
6.8 盐生草甸 | |
6.9 中国植被地区与分布规律 | |
6.10 中小尺度地形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 |
6.11 亚极地气候(北方针叶林气候) | |
6.12 极地气候 冻原生物群 | |
6.13 灌丛植被 | |
6.14 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 |
6.15 土壤形成过程 | |
6.16 土壤分类1 | |
6.17 土壤分类2土壤诊断学分类 | |
6.18 美国与中国的土壤分类系统 | |
6.19 我国常见的土壤类型 | |
7区域景观系统 | 7.1 区划的概念与认知方法 |
7.2 大美长白山 | |
7.3 松嫩松辽平原 | |
7.4 科尔沁草原 | |
7.5 大兴安岭山地森林草原景观 | |
7.6 内蒙古高原草原 | |
7.7 丝路文明带小结 |
课程说明
《景观自然系统与评价》由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长期担任《植物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植被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土壤地理学》、《环境科学概论》和《城市生态学》本科和研究生基础与专业课程教学崔海亭教授、黄润华教授和李迪华副教授共同策划、经过11年20次反复试讲和修订完成,由崔海亭、黄润华教授主讲,2016年录制,2017年制作完成慕课制作并试用,修订后正式退出。
本课程虽然为研究生课程,讲解内容非常基础,适合于全国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城市规划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自学,以及城乡规划、国土管理、自然地理学和生态学等专业研究生获取或弥补相关知识,同时适合于上述相关专业本科学生、以及城乡规划、城市建设、自然保护等专业领域从业人员补充和完善相关知识。
本课程在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的教学模式为反转课堂,学生通过网络自学获得慕课证书,同时教师每周带领学生全田野现场教学与讨论交流、撰写田野报告,秉承“能力培养先于知识积累,解决方案先于顶层设计,设计研究先于解决方案,广泛讨论先于灌输讲解”教学理念,激活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求索态度与能力。
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总结慕课教学和田野教学经验,完成相应教材编写和对慕课课程的改进。欢迎任何关于本课程的教学交流、评价和改进建议(dihuali@pku.edu.cn,邮件建议主题“《景观自然系统与评价》教学交流”)。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序号 | 书名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01 | 自然地理学* | 伍光和、 王乃昂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8 |
02 | 地理环境概述 | 胡兆量、陈宗兴 | 科学出版社 | 2016 |
03 | 地理学与生活 | 阿瑟•格蒂斯等著,黄润华等译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2017 |
04 | 生态学:科学与社会之间的桥梁 | 陆健健,尤金·P·奥德姆 (Eugene P.Odum),何文珊等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7 |
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
序号 | 书名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01 | 基础生态学 | 牛翠娟等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5 |
02 | 气象学与生活 | Frederick K. Lutgens等著,陈星等译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2016 |
03 | 景观规划的环境学途径 | 威廉·M·马什著,朱强等译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7 |
04 | 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 | 杰弗瑞·杰里柯等著,刘滨谊等译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2015 |
05 | 景观与恢复生态学 | Zev Navh著,刘秀珍等译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0 |
06 | 地生态学 | I. S. 宗纳维尔著,李秀珍译 | 科学出版社 | 2003 |
其他
主讲教师
李迪华 城市生态学与景观规划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长期从事城市生态学与景观设计学规划研究和教学,在区域生态规划、景观社会学等领域完成了大量研究;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生态学会等多个全国性学会的专业委员会委员;《Landscape Architechure Frontiers》副主编;参与创办北京大学应用型研究生专业景观设计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对景观设计学科和教育有独到亲历和理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