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授东南亚宗教、民俗、服饰、饮食、建筑等方面的内容,以及中国、印度、阿拉伯与西方各种文化类型在该地区的传播和影响,使学生对东南亚文化的共性与各国的特殊文化现象,对东南亚各国的文化发展过程,对东南亚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有所了解,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
课程大纲
一、基本目的
东南亚地区是中国的近邻,在历史上曾经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东南亚的文化形式,既有传统的本土文化的传统,也有来自中国、印度、阿拉伯与西方各种文化的影响,呈现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文化学习的过程,既是文化体验的过程,也是文化理解的过程。本课程通过讲授东南亚文化发展进程、介绍东南亚的宗教、民俗、建筑、艺术、社会制度、思维习惯等内容,使学生对东南亚文化的共性与各国的特殊文化现象,对东南亚各国的文化发展过程,对东南亚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有所了解,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体会文化多样性的魅力。
二、主要内容
东南亚文化概况
中外学者对于东南亚的研究
东南亚古代文化——岩画、铜鼓、万物有灵、瓮葬
东南亚民族的源流:以语言学为视角
东南亚民俗——节日、服饰、民间文学
讨论/学期作业:主题待定
东南亚建筑艺术——高脚屋、庙宇、雕像
东南亚民间艺术——音乐、舞蹈、民间娱乐(斗鸡)或影视
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移民、郑和、丝绸之路、生活方式
印度文化在东南亚的影响——林伽、那加、象头神
伊斯兰教文化在东南亚的影响——制度、苏丹
西方文化在东南亚的作用——传教士、调适、双重使命
以下主题视课程进度进行选择性讲授
世界四大文化与东南亚文学——口头传统和文字传统
东南亚华人问题:新旧华人、积极与消极形象、与中国的联系
东南亚的大众文化——电影、电视、网络
三、教学方式
讲授为主,助教辅导,期中安排1-2次课堂讨论和作业。
课程说明
本课程主要包括由讲课视频、参考教材阅读、作业、在线讨论、期末考试组成
每周的讲课视频有3-5段不等,每一段的时长在10分钟左右。每周有一次课后作业
教学团队鼓励修读者互帮互助,主动解答线上提出的问题
参考资料
古小松主编:《东南亚民族》(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卷),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年。
贺圣达:《东南亚文化发展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霍尔(英):《东南亚史》,中山大学译,商务出版社,1982年。
郎天咏编著:《东南亚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梁立基、李谋:《世界四大文化与东南亚文学》,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
梁志明:《殖民主义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尼古拉斯•塔林著,王士录等译:《剑桥东南亚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覃圣敏主编:《东南亚民族》(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卷),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年。
王镛:《印度美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吴虚领:《东南亚美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谢小英:《神灵的故事——东南亚宗教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约翰•芬斯顿著,张锡镇译:《东南亚政府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张英:《东南亚佛教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张玉安、裴晓睿:《印度的罗摩故事与东南亚文学》,昆仑出版社,2005年。
拓展阅读
其他
主讲教师
吴杰伟 教授
吴杰伟,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1992年进入北京大学东方学系菲律宾语专业学习,2004年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非通用语种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从事菲律宾文化、东南亚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出版著作2部,译著1部,合著1部,教材1部,发表相关研究领域学术论文30多篇。
课程助教
1901111087马宇晨
郑友洋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