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
《经典昆曲欣赏》以昆曲的历史与文化、昆曲表演艺术、昆曲经典剧目个案分析及赏析为主要内容,将理论与实践、案头与场上相结合,展现昆曲之美,并使同学们能够在更深的层次上获得对以昆曲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与文化自信。
课程大纲
第九章 昆曲武旦的表演艺术(王芝泉女士 主讲)
第十五章 昆曲新美学: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白先勇教授 主讲)
课程说明
授课形式:
(1) 课堂录像(录像约15-25分钟一节,每课总长约1-1.5小时)
参考资料
《中国戏曲》么书仪著,北京出版社,2017年版
《昆曲的声与色》陈均著,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
《昆曲欣赏读本》陈均编,贵州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拓展阅读
《我演昆丑》华传浩演述,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年版
《优孟衣冠八十年》侯玉山口述 刘东升整理,宝文堂书店1988年版
《昆剧史补论》,顾笃璜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昆曲生涯六十年》周传瑛口述、洛地整理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昆曲音乐欣赏漫谈》傅雪漪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昆曲艺术》钮骠等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昆剧大辞典》吴新雷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晚清戏曲的变革(增订版)》么书仪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昆剧演出史稿》陆萼庭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幽兰雅韵赖传承:昆剧”传”字辈评传》桑毓喜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昆曲纪事》欧阳启名编,语文出版社2010年版
《昆剧发展史》胡忌、刘致中著,中华书局2012年版
《牡丹情缘——白先勇的昆曲之旅》白先勇著,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我和昆曲有故事》吴新雷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
《昆曲之美》华玮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版
其他
名家满堂,现场剖析,唱念做打,笛声悠长,
——这就是北京大学《经典昆曲欣赏》课程。
北京大学与昆曲渊源甚深。1917年初,蔡元培先生担任北大校长时,就大力提倡美育和艺术教育,并聘请曲学大师吴梅先生任国文门教授和音乐研究会昆曲组导师。由此至今,百余年时光酝酿中,北京大学一直是戏曲研究、昆曲研习的重要平台,先后出现了许之衡、俞平伯、顾随、钱南扬、任中敏、陆宗达、陈古虞、李啸仓、吴晓铃等在戏曲、昆曲领域极有造诣的著名学者与艺术家。
北京大学的昆曲传习组织,从最初的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到现在的京昆社等学生社团,虽名称数易但弦歌不辍,一直延续着师生研习的优良传统与创作表演上的较高水准,并由此向全国辐射,给予社会上的昆曲爱好者团体深远的影响。
2009年,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和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叶朗先生开启了“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举办青春版《牡丹亭》进北大的演出,并于2010年在北大开设了《经典昆曲欣赏》课程,至今已有十四个春秋。
在北京大学,《经典昆曲欣赏》是一门明星课程,集表演、讲解、教学于一身,弘扬经典昆曲,启迪艺术传承,以独特的方式,让“非遗之首”昆曲在北大校园中绵延不息,被同学们称为“神仙”课程。
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经典昆曲欣赏》课程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相辅相成,形成艺术家讲座、学者讲座和个案分析三个板块相结合、立体呈现昆曲艺术的整体结构。
在《经典昆曲欣赏》课堂上,各路昆曲名家亦演亦讲,亦展示亦教学。即兴表演一段《惊梦》,或是现场教导云手的基本姿势;曾概括讲解过昆曲的各个行当,也曾细致到关公勾脸时点痣的细节讲究。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经典昆曲欣赏》慕课将这样一个包罗万象、精彩纷呈的课堂呈现出来,让大家再次感受昆曲之美。
主讲教师
陈均 副教授
陈均,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出版有专著《以“古”为新:时代激流中的诗学、戏曲与文化》《昆曲的声与色》《京都聆曲录》、昆曲艺术家评传《仙乐缥缈:李淑君评传》《义兼崇雅终朝采兰:丛兆桓评传》、随笔集《苔枝缀玉》等。编订朱英诞、穆儒丐、顾随等作家和学者的作品,编有《<西游记杂剧>评注本》《俞平伯说昆曲》《在北大听汤显祖》《吴梅研究新集》《北方昆曲剧院图史(1957-2022)》等。
课程助教
1258911997
相关课程推荐